富邦人壽7月稅後純益59.3億元,主要投資收益來源為國內股票股利收入、利息收入、國內外股票及基金資本利得及基金配息收入,累計稅後純益304.8億元。富邦人壽指出,7月加權指數大漲約1,287點,亦為台股除息旺季,台股部位於實現資本利得及股息收入皆有斬獲,7月美國公債利率反彈,富邦人壽把握時機增加配置,並保留帳上充足現金,彈性因應後續市況變化。
亞資中心啟動後,新一波產品角力賽登場。大型壽險業者同步瞄準的保費融資、保單融資業務,金管會作業規定日前出爐,在亞灣登記在案的國泰、富邦、南山人壽下達動員令,要求儘速讓產品上架,國泰人壽可望搶第一、最快本周內開辦。一場台灣保險業的新競爭戲碼於高雄正式引爆。
隨醫療科技的持續進步,現今的醫療方式不僅效率更高,精準度也大幅提升。現在可以透過微創手術,住院時間可能縮短至2~3天,甚至可以在門診進行。這樣的變化使得保險業必須因應時代進步,調整商品設計方向及保障內容。以往醫療險的保障重點多在於提供住院期間的保障,但如今的保險產品更應著重於手術及自費醫材的醫療費用填補,或是針對特定疾病發生時的定額給付,較符合當前病患需求。
丹娜絲颱風橫掃中南部,強風豪雨重創雲嘉南與高屏農業區,掀起大規模農損,各大產險雖立即啟動農業保險理賠作業,部分作物如柚子、柑橘、甜柿、木瓜等損失慘重,但從實際理賠案件與揭露的保險滲透率來看,多數地區投保率偏低,彌補農損仍相對有限,低滲透率浮上檯面。
7月暑假即將到來,迎接傳統旅遊旺季熱潮,除了國內產險業推出的暑期旅平險專案,兩大純網銀業者也有推出旅平險投保專案,其中連線銀行(LINE Bank)上月底宣布,將「法定傳染病」納入旅平險「海外突發疾病」承保範圍;而身為國家隊的將來銀行,同樣瞄準海外旅遊商機,攜手中華電信App申裝「國際漫遊」時,可順便一站式投保將來銀行海外旅平險,省去重複輸入資料。
壽險業5月再度出現入不敷出,根據保發中心最新資料顯示,5月壽險總保費收入1,936.21億元,保險給付卻高達2,343.5億元,形成407.29億元淨流出,且已連續三個月淨流出,新契約件數更創下2023年5月以來的25個月新低,加上新台幣升值造成的匯損,壽險業面臨雙重壓力打擊。
根據壽險公會統計,傳統保經代通路今年前五月新契約保費達751.81億元,占整體壽險新約保費的18.08%,較去年同期17.56%提升;據保發中心資料顯示,保經壽險簽單保費收入市占率,自2020年後呈現逐年上升趨勢;永達保經董事長吳文永認為,未來保經成長速度只會愈來愈快,相對地保險公司會慢慢衰退。
關稅貿易戰打亂全民退休準備,中信金控子公司台灣人壽2025「贏領金融論壇」23日登場,公布「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」調查,今年國人「退休充裕與信心指數」皆不及格,創歷年新低。台灣人壽莊中慶總經理強調,退休準備必須靠自己才行,台灣人壽期望透過「贏領金融論壇」,能讓大家退休準備「贏在起跑點、領先布局」,擁有「充裕、自信而且非常滿意」的退休生活。
近年每逢5月壽險都陷入匯損魔咒,去年5月亦遇到台幣升值0.38%,使壽險業未避險部位虧損增加,帶動避險成本上揚,導致稅前盈餘一口氣較4月銳減一半,僅賺208億元;2023年5月壽險業亦受匯率影響,5月稅前轉盈為虧12億元;2022年5月最慘不只受新台幣急升1.43%、還遇美、台升息、美債下跌、防疫險等利空夾擊,單月虧損71億元。
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,2023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.2歲,較2022年增加近0.4歲;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2023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,65歲以上國人平均年度消費支出約為62萬2,000元,等同於退休後平均每月所需現金流將近5萬2,000元。台新人壽表示,民眾想安心變老,擁有安穩無憂退休生活,提早預作風險規劃,刻不容緩。
永續浪潮推動下,企業加強ESG(環境、社會與治理)揭露,但「漂綠風險(Greenwashing Risk)」也隨之升溫,當資訊與實際不符導致訴訟,董監事責任保險(D&O)成為關鍵風險轉嫁工具,產險業者也積極調整保單內容,協助企業強化治理韌性。
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,長照基金服務人口逐年成長,不過目前其財源仰賴房地合一稅、遺贈稅與菸稅等稅基波動大的「機會型稅收」,因此,跨黨立委提案訂定《長期照顧保險法》,盼透過強制性社會保險,為基金永續經營籌措可長可久的財源。若立法院依在野主張延會至7月底,最快可於年中初步對焦。
2025-08-12
保險新聞